1964年的荒漠戈壁一个不知名的地方,衡量的只有经纬度,没有人为的名称。一群身穿白大褂的军官、技术家、火箭动力学家聚集在一个不足20平米的房间。他们七嘴八舌,谈论的都是中国自主第一枚中近程导弹的发射问题。起初,蜷缩在角落,看起来十分平常的王永志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。然而仅仅十分钟之后,他就将声名鹊起。试验发射时,火箭的射程不够,无法抵达预定地点。专家们都在苦思冥想,如何才能给火箭的“肚子”里添些推进剂。火箭内部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,射程和火箭自身的重量通常成反比。无奈火箭的燃料贮存舱有限,不能继续添燃料。空气如死一般的寂静,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这时,一个年轻人打破了寂静,说:“我想了一个,不知道可不可行。”钱学森眼前顿时一亮,鼓励这个年轻人:“你叫什么名字,请说一下,咱们大家一起商量商量。”这个年轻人就是王永志,随即他对众人说道:“火箭发射时,一般推进剂温度会迅速升高,变成气体,密度就会变小。如此一来,火箭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会出现变化。我经过缜密的计算,如果从火箭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,这枚火箭就会命中目标。”听完王永志的讲述,大家的目光一下就聚集到只有中尉军衔的王永志身上。对于他的方法,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。有人不客气地反问道:“本来火箭的射程就不够,你还要泄一部分燃料,那不是更不够了。”王永志提出这个建议并不是信口开河,他是经过反复思考论证得出这一结论的。首先,王永志有着别人所不具备的“逆向”思维的能力。其次,他敢于挑战权威,甚至是向认定的“公理”下战书。因而,在所有人都认为只有给火箭加推进剂才能准确命中目标时,他并没有顺着这个思维继续论证,而是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。可是由于那时王永志刚毕业,工作时间不长,年纪小,资历浅,说话没有分量。这次他鼓足了勇气,向各位专家,尤其是钱学森这位大佬级别的人物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。听完王永志的意见,钱学森兴奋不已,高兴地喊道:“马上把火箭的总设计师喊来,看看他说的在理论上能否可行。如果有1% 的可能性,就按他说的办。”几个月后,减少了燃料的火箭,射程果然变远了。三次发射中,次次命中了目标。从此,钱学森记住了敢想敢干、善于逆向思维的王永志。三十多年后,总装备部领导看望钱学森时,钱老回忆往事,十分感慨地说道:“幸好我没有看错人,推荐王永志当载入航天总工程师是正确的。他年轻时就刻苦钻研,敢于创新,和别人不一样。搞科学的,有这种精神,是可贵的,很有必要的。”1986年,国际航天界相继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故,说是人类探索太空领域的黑暗年代也不为过。此时,王永志提出了研究设计“长征2号丙”加捆绑,也就是在加长的“长二丙”火箭周围捆绑4枚助推器,可以使得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到近地轨道的8.8吨。“长二捆”的成功,有着巨大的意义,增强了民族自信心。更重要的是,它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启动条件。不久,王永志就凭借这一功绩担任了中国航天总设计师。当杨利伟安全回到地面,在北京控制中心的王永志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心情。他激动地说道:“我这一生流泪的次数不多。因为国外的航天员都是搀扶着走出来的,而我们的飞船对宇航员的保护非常好。保证安全,是交给我们的使命。”对于这样的国士,中央也给了王永志最高的奖项。在2003年的人民大礼堂,王永志获得了2003年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。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,王永志基本离开了一线岗位。2024年6月11日,王永志院士离开了人世,享年92岁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